板栗育儿-儿童教育在线教育培训平台

上海高级教师陈小文:如何更好地陪孩子进行户外运动?

ApplebabyApplebaby 2020-12-29 1,135 次 收藏0
板栗育儿-如何更好地陪孩子进行户外运动?

板栗育儿-如何更好地陪孩子进行户外运动?

“七会”内涵解读

1.会照料

一般来说,大家对“会照料”最基本的理解就是:让孩子吃饱饭,满足幼儿的生存需求。但是现实生活中,像溺水、触电等等意外伤害却时常发生,威胁着孩子的生活、甚至生命安全。所以家长不仅要保证孩子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合理的饮食,更要保证孩子的居所、环境的安全。

2.会抚爱

二十一世纪,家长要“爱在心底”,也要“口能开”。“会抚爱”就是说家长要经常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不限于口头赞许、肢体拥抱等形式。因为孩子是从家长的言语与行为上去感受到爱的。人体上最大的器官是皮肤,在特定的场景下,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和被爱最建议的方式就是拥抱TA。

3.会陪玩

“会陪玩”是指家长要陪孩子一起玩合适的游戏,而且陪玩的时间每天应该不少于30分钟。不要以为只有“运动达人”型的家长才能陪孩子进行户外运动,因为我们要培养和激发的是孩子对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让运动变成孩子享受的事情、变成日常的习惯。家长陪玩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利用身边随处可得的最简单的物品作为工具。

4.会沟通

“会沟通”是指家长要以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和孩子进行交流。这里说的“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就是指我们说的话要和孩子在一个频率上,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时。沟通不是命令,更不是谴责,而是平等地对话、交流。并且,家长也要学会耐心倾听孩子的诉求,尤其是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就更加需要耐心倾听他们情绪背后的语言,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回应。

5.会等待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从怀孕就开始焦虑不已:孩子去哪里生、出生了喝什么奶粉、读什么幼儿园等等。尤其是当发现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就会更加焦虑。家长们要明白:不同孩子的发展快慢存在一定差异,不用过分焦虑,要有等待的耐心。

6.会放手

“会放手”是指家长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信任孩子自己“能行”。我们到校门口、园门口看一看就会发现,替孩子背书包的父母和长辈实在太多,这其实也是在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7.会示范

“会示范”可以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在与孩子游戏互动、生活交流过程中,除了用语言进行说明解释外,更需要家长通过行动示范,让孩子更为直观、形象地理解家长的语义,从而提升互动交流的质量。二则是更为重要的榜样示范,各种需要遵守的规则、养成的习惯,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父母的,也只有父母的行为示范,才能让规则更容易建立、更容易保持。我们常常看到,家长一边低头玩手机,一边要求孩子少看手机、去运动,显然就违反了示范原则。

“七会”家长与户外运动

对学前儿童而言,户外运动是放飞心灵、放松身体的开心时刻,也是难能可贵的稀有时间。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让孩子在体验运动的喜悦中爱上运动,享受成功,对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提升亲子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户外活动、运动和户外游戏没有特别的界限。那么如何在户外运动中,做好“七会”家长呢?

1.在户外运动中“会照料”:

户外运动的进行离不开一个健康的体魄,而孩子身体的健康与日常的饮食息息相关。“会照料”首先要从给孩子提供合理的饮食做起,为孩子的健康奠基。其次,在进行户外运动时,家长要对孩子活动的场地、环境、设施等都做好全面的了解,给予孩子的行动足够的关注。在孩子发出明确的需求信号时,随时做好上去帮一把的准备。

2.在户外运动中“会抚爱”:

孩子在活动时,家长应该时刻与孩子保持视觉接触,多观察孩子怎么玩、多关注孩子应对困难的表现和细节,适时地用表情、言语等鼓励和赞扬孩子,而且表扬要诚恳、不敷衍,要用具体的语言。比如当看见孩子在爬,你可以把TA的手翻过来,对TA说“这一道道的痕迹就是你的勋章”等等。

3.在户外运动中“会陪玩”:

陪伴孩子的最佳时间就是0-6岁,建议家长们要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尽量给到孩子足够的陪伴时间。我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和孩子一起去扔垃圾后,比一比谁先跑到家;还可以陪孩子做一些手眼协调的运动,比如踢足球、捉迷藏、各种攀爬等。为了让孩子的劲头更加高涨,体验更加丰富,有时在陪玩过程中家长还可以示弱、卖萌,让孩子有更强的成就感。适时地竞争,也能让孩子能够逐步适应挑战、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4.在户外运动中“会沟通”:

有时候一到孩子的活动时间,家长就喜欢拍照、发朋友圈,甚至忙着指挥,纠结孩子衣服是否弄脏等细节,这会让孩子感觉频频被打断游戏进程,觉得运动这件事很无趣,甚至对家长的话语产生逆反情绪。

正确的做法是在充分观察孩子行动的基础上,与TA真诚对话,比如在孩子泄气的时候说“我知道你很尽力了,你刚刚做得很好,休息一下再试试看。”只有通过具体的话语、具体的行动,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爱、关注与期待,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达到更好的亲子沟通效果。

5.在户外运动中“会等待”:

《3-6岁儿童发展指南》里对儿童的适应性、运动发展指标、耐力指标等都有规定,家长们可以上网参考。但不同孩子的发展存在差异,家长们也不必操之过急,哪怕有个别指标没跟上,也要学会给孩子一些时间,学会等待。

6.在户外运动中“会放手”:

家长一般不放手的原因主要是:对放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孩子受伤不安全等。孩子在外面玩时,经常会遇见一些和其他孩子的矛盾,或是遭遇失败等,这时我们不用气不用急,也不用过度保护、赶着上去帮忙解决,而恰恰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放开我们的双手,鼓励孩子尝试着自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通过挫折教育去鼓励提升他们的勇气。

7.在户外运动中“会示范”:

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看到爱运动的家长。设想一下,作为家长如果一直喊孩子去练,自己却坐在一旁不动,那肯定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好表率。建议家长尤其是爸爸们,最好坚持全天身体活动180分钟;户外活动12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活动60分钟;屏幕活动60分钟以下,越少越好。尽量减少久坐行动,任何久坐行为都限定为60分钟以下。

如果这些都难以办到,除了户外,其实室内也有一项“运动”可以开展,那就是做家务。孩子在幼儿园时都会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在家我们都包办代替了。做家务属于精细动作,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也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庭归属感。另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多开展户外探索,走到社区、走进大自然,感受风霜雨雪,发现新风景。

作者介绍:陈小文,上海市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参与编写《陪着孩子慢慢来,小学新生入学30问(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家庭导读本》,担任《东方教育时报》主持人。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喜欢 0
支付宝扫码打赏
微信打赏
板栗育儿企业微信,扫码有惊喜!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