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板栗育儿奶爸:我的教育观之Scratch少儿编程课程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作为一名Scratch少儿编程老师,不论是学术交流,还是接待家长,还是在写新媒体文章的时候,奶爸总会被很多Scratch从业者朋友们问到“在设计Scratch课程的时候,你们都是怎么做的?”

板栗育儿-Scratch少儿编程设计原则
这个问题,其实至少包括“Scratch课程设计的指导”“Scratch设计的原则”“Scratch课程的框架”“Scratch课程设计的大纲”等4个问题。如果要进一步延伸的话,甚至还可以延伸出至少5个问题。
因为时间原因,奶爸今天就重点讲一下我们在做Scratch少儿编程课程设计时候的4个原则。其他几个问题,在后续的文章中,奶爸也会陆续分享发布。
关于Scratch少儿编程课程设计,网上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在奶爸统统看过一遍之后,发现几乎都大同小异,要不就是洗稿,要不就是抄袭,而且真正讲到核心问题的文章却几乎没有。
这里,奶爸也发现了中国出版商、课程研发人员们的问题所在:必然会抓住真实客户(Scratch编程教培的真实客户其实是家长,毕竟很少有孩子在儿童阶段具有这么强的判断、执行能力)的痛点,利用客户的焦虑制作产品的宣传和框架,以及部分内容,因为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实现销售。
然而,奶爸的认知却是,这样做在一定时间内是没有问题的,毕竟覆盖量少,使用时间短,然而长久这样操作的话,可能就本末倒置,最后造成家长焦虑加重,孩子被误导耽误学业。
言归正传,奶爸说说我们在Scratch少儿编程课程设计时候遵循的一些原则:
(一)了解儿童青少年发育情况
就像奶爸建议适龄的婴幼儿根据月龄(婴幼儿太小,所以一般用月份来代表年龄)来选择合适的婴幼儿奶粉一样,对于学习Scratch少儿编程的儿童和青少年拉来说,我们在设计课程到时候也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生理特性等来设计匹配的内容。
美国乔儿教授曾在1996年提出一个儿童阅读能力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图标。在图标中我们明显看到:9岁以前是儿童阅读能力的第一阶段,开始学习阅读;9岁之后儿童应能开展阅读能力的第二阶段,开始通过阅读来学习;13岁以上的青少年以功能性阅读为主,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阅读。

板栗育儿-七岁孩子能力发展及教养简表

板栗育儿-七岁孩子能力发展及教养简表
只有了解孩子在当前阶段发育特点,才能设计出能适合该阶段孩子学习、能认知的内容,将教学内容交付给一线教师的时候,他们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习知识。如果设计的内容过于简单,对孩子没有挑战性,难以激发起阅读兴趣;如果设计内容过于复杂,孩子学习困难可能造成孩子的挫败感丧失信心。不论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给孩子学习造成问题。
在借鉴先贤和同行的基础上,板栗育儿专家团队也设计出一份针对7-12岁儿童的能力发展及认知简表,有兴趣的朋友们欢迎联系奶爸索取电子版。
(二)内容设计要有故事有玩头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最大的兴趣和乐趣,记忆最深刻收获最多的永远是玩。所以践行“玩中学,学中玩”才是促使儿童青少年学习的最佳法宝。
这就要求我们教研人员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尽量保持一颗童心,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问题。同时,在编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讲故事,故事有挑战有趣味,这样才能最大化调动孩子们的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结合生活实际融入生活场景
很多教育机构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会将问题想得高大上,认为只有高大上的内容才能吸引最终买单人(孩子家长),同时在孩子学习中也能实现质的飞跃。殊不知这才是最无脑的想法。如果一个孩子连爬都没有学会,你想要其学会飞翔,这可能么?尽管最终买单的是孩子父母,但是直接接触和收益的却是孩子本身。如果孩子学习不到知识,家长还会继续买单么?
现在市面上Sratch少儿编程机构设计的课程几乎千篇一律,都是打地鼠、打砖块、捉蝙蝠……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呢?打地鼠是经典,各大教辅资料以及网上文章都是;打砖块是苹果已故CEO乔布斯使用程序编写过的游戏;捉蝙蝠除了全网都是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制作简单……难道我们就不能涉及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么?
我们板栗育儿小板栗Scratch编程做课程内设计的时候,不论是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都遵循“以生活场景切入,用Scratch设计开发”基点,教程内容包括“通识教育-基础教育-技能教育-互动教育”等模块。什么是生活场景呢?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尤其是现阶段当地孩子能触手可及、经常接触的生活现象。比如我们有一节课是让孩子去室外活动,带着笔记本发现生活中的美学、找到生活中可以改进的问题。这节课的一个内容就是路口边的交通指示灯,其实这就是一个最好的项目了,我们经常做法是:(1)让孩子将这个“立项”成为一个项目,归纳到问题或者美学一类,(2)用Scratch做一个交通指示灯游戏;(3)如果是归类为“问题”,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方法,比如没有显示时间,是否可以增加时间提醒;如果有盲人过马路怎么办?是不是可以增加声音提醒……如果是归类为“美学”,那么哪些地方是做得比我们想象的更好的?哪些地方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完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设计,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创作能力;(4)运用反馈体系,既然我们都能在Scratch模拟中想到这么多好点子,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交通指示灯为什么几乎都没有声音提醒,部分使用了时间提醒,交通指示灯还可以设计成什么形状……(4)用好复盘这个概念,就是看看整个“儿童项目”中,我们学习到了哪些知识,首先是Scratch功能,移动、外观、声音、绘画(造型)、时间、克隆等都在使用了;此外,还包括建筑学、语言学、数学、逻辑学等也都很自然的传授给了孩子……
(四)构建点线面体的逻辑体系
据调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这两个原因占据的比例很大。一是孩子对学科知识点不理解,或者理解不透彻。二是相关知识点并没有产生有效连接,尤其是新的知识点没有和记忆很牢固的知识点或者现实生活中日常接触的事务产生联系,所以孩子难以记住。
既然如此,如果这两个问题能解决,那么孩子的学习岂不是会事半功倍?
事实确实如此。
在板栗育儿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爱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点线面体”的逻辑体系。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用地球仪讲述世界历史和环境气候等内容。比如世界气候,我们现在是东八区北京时间中午12点,在西五区至西十区的北美洲美国美国东部时间—子夜12:00,美国中部时间—前一天夜晚11:00,美国山地时间—前一天夜晚10:00,美国太平洋时间—前一天夜晚9:00,美国阿拉斯加与夏威夷时间—前一天夜晚8:00……东八区、西五区至西十区以及各自的时间都属于“点元素”,什么是“线”?维度所构成的就是线。面呢?美国和中国就构成了两个“面”,至于“体”,整个世界就是“体”……如果能在实体的地球仪上用文字或者图形等标注,那么让孩子就更加容易理解并记住了。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也希望让更多的看到受益,恳请您转化给更多的朋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